奥数国家队主教练:中国只有5%的学生适合学奥数
小微
 
小学生微试题
原标题: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---专访奥数国家队主教练熊斌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,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、武汉这些大城市了,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钱贺进
上海报道
在7月末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,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,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。
作为“奥数金字塔”的最顶层,奥数国家代表队无疑是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。比如,如何才能学好奥数、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、奥数成绩如何转为“升学红利”……
就这些问题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日前专访了本届奥数国家代表队领队兼主教练熊斌。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88年开始任中国代表队教练,自2004年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的领队,还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,华东师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心主任等职务。
对于社会一再批判的“奥数热”,熊斌认为,这是因为奥数竞赛已经承担起升学选拔的功能。而在教育均衡化取得一定进步之前,这种情况“无解”。
光靠勤奋是不够的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你最近强调,中国只有5%的学生适合学奥数。从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讲,适合学奥数的孩子有何特点?
熊斌:这个数字的来源是因为国际上有个统计,资优生在同一个年龄段大概只有5%。资优生天赋比较好,更适合学奥数,智力上更突出。但他们不一定都要去学奥数。
我们讲适合学奥数,是学堂上数学学得比较扎实,学有余力,且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。适合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,奥数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不同内容和难度,我觉得以上课能听懂、课后花点功夫就能掌握为准。
当然他们本身还属资优生,要把数学学好还是需要一点天赋的,否则到不了一定的高度。到了奥数国家队的这些孩子,天赋都是非常高了,越往后走,光靠勤奋是不够的。
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:基本上既聪明又刻苦。我带的小孩很多从小学习奥数,外人看来成天做数学题,其实他们本身有兴趣,跟踢足球、玩电子游戏一样乐此不疲。
小学生学习奥数,更多出于家长安排;到了初高中,家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,孩子不喜欢可以不学。我接触到的奥数竞赛取得佳绩的学生,极少数可能带有功利性,但底线是他们至少不厌恶奥数。
我们是这么看孩子是否适合学奥数的:培训期间,我们会找一些适合他们的题,看他学了多少东西,基础怎样。还要看毅力如何,有的小孩做不出就算了,有的还会琢磨,来找我们讨论。也要看他的喜欢程度,有的小孩从小对数字敏感,看到数学题就有兴趣解决。
此外,他们的兴趣还比较广,有的喜欢物理,有的对建筑感兴趣。我今年带的一个学生从小就喜欢建筑,后来保送选了清华建筑系。而且这几届学生基本上不偏科,拿金牌的学生都是上海中学总分第一或前五的。
另外,偏好社交的孩子也不少,每年国家队6个人,那种内向沉静的孩子基本也只有一两个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你带过的国家代表队成员中,是否存在地域特征?
熊斌: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,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、武汉等这些大城市了,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。像黄冈中学我带过的最后一个学生是在2005年,江苏的启东中学是2001年。
我个人觉得,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优秀人才纷纷往大城市汇集。从遗传学角度,出现天赋好的学生概率高些。优秀教师也被大城市吸引,启东中学、黄冈中学这些年流失了不少优秀教师。
大城市优势还在于高校优势,奥数、物理等竞赛都离不开高校支撑。大学老师会到学校讲座,指点迷津,帮他们少走弯路,而很多问题并不是中学老师能解答得好的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这些国家代表队的成员,成年后的情况如何?
熊斌:2000年之前,分布在各行各业的都有,到大学后专业选择宽泛,有的去华尔街做金融,有的进入企业。2000年以后,八九成的孩子读大学还是进了数学系,出来后做数学科研与教学偏多。尤其近几年,在美国、加拿大,或在北大、复旦这些国内知名高校做数学教师的人挺多。
我想,这背后的原因是,2000年前,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好,考虑工资因素多点。2000年之后,学生家境不错,更加遵从自己的兴趣了。
“奥数热”是必然现象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你如何看待奥数目前在中国的情况?奥数在中国既然这样热,肯定有一定的原因。
熊斌:奥数1894年发源于匈牙利。1956年由华罗庚、苏步青等数学家引进来,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发现数学人才。当时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四个城市举行了奥数竞赛。
现在的“奥数热”偏离了当年的初衷。变味是从1998年开始的,因为那一年义务教育减轻负担,取消小升初统考,奥数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小升初人才选拔的角色。
当前的“奥数热”,一是因国内名牌高校会让很多金牌选手免试入学,而各地的重点中学也把奥数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;二是很多师生又把“奥数题”和数学考试中的“压轴题”混为一谈,为了解决“压轴题”,就要学习奥数。
我想主要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,大家都想上重点学校,学校也希望招到优质生源。升学压力如此巨大,奥数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后,必然出现大家挤独木桥的情况。大概5%的人适合,处于6%~10%的人就白白放弃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吗?以此类推,家长和学生都不甘心,奥数就热起来了,学生负担也就重了。
从这个角度讲,奥数过热是一种社会的必然,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,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。
因为奥数是目前选拔人才相对较好的途径。毕竟还是数学题,不允许统考了,学校希望从数学、英语、作文等特长生中招些好的学生。相对而言,数学好的学生进入中学后,理科课程所占比重大些,所以学习好的概率也大些。
而且奥数学得好的学生一般也是聪明的、出类拔萃的,受过奥数训练的学生比没经历过的考得好,包括高考。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更深刻。
所以培训班、协会、报社等会承办一些民间奥数比赛,学校与他们达成某种默契,看竞赛组织得怎样,考什么样的题,挑选生源。
“奥数热”的问题,中小城市相对好一些。大城市生源多,家长对孩子期望高,重点学校又比较突出,所以“奥数热”更明显。中小城市如果几所学校都差不多,也没多少保送名额,“奥数热”的问题就不那么明显。
上世纪70年代,韩日曾经出现课外特长择校热,后来做了一些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努力,公立教育有所改观、私立教育变得发达,才得以缓解。我们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这一步。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,伴随出现这些问题。我觉得,现阶段这些问题是无解的,但是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减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作为国家代表队领队,你如何看这些奥数培训班?
熊斌:现在到处办奥数培训班,我从报纸上了解,上海的培训班还是挺多的。至少我身边朋友的小孩,周末基本都要去上奥数培训班。平时跟一些家长聊天,看他们带来的讲义,也聊聊孩子在奥数班的学习,感觉有些奥赛培训班打着奥数的旗号,可能只是学校课堂内容的重复,或者随便找些书来讲一讲。也许连老师都不清楚什么是奥数。学习奥数的学生多了,培训老师也很多,教学质量参差不齐。
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讲,题越难就是奥数题;学校考试,题目一难就说是奥数题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,奥数竞赛的目的是发现数学人才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老师设题会有些区分度,并非所谓难题、偏题才是奥数。
奥数是平时课堂数学的拓展和延伸,仍然属于数学这门科学。奥数就是平常教学课上所不讲、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,比如图论、组合数学、数论,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。这些领域的方法和简单应用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,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。
奥数还有一些是现代数学思想方法,而不是知识和内容。这些中学内容就可以掌握,对开拓中小学生思维和知识面都有帮助。
所以,奥数是有趣味的东西,有现代数学思想,有课堂内容拓宽,不仅仅是难题。所谓难题的标准,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不一样。
进入全国集训队的60人可保送名校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奥数国家代表队是如何选拔的?
熊斌:每年10月,通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,从10多万人中选出300多人。这300人在第二年1月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,通过两天考试选出60多个人。这60多人选入国家集训队。我们在3月份上课、考试集训两周,再通过考试选出6人组建国家队。出国竞赛前再集中培训,这几年都借的上海市市北中学的地方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什么样的奥数成绩可以保送名校或加分?
熊斌:保送至少要获得全国高中联赛一等奖。以往每年都有1200个保送名额,2014年起只有进入奥数全国集训队的60名学生才有保送国内名校的资格。加分情况还是比较多,比如获得一等奖、二等奖,加30分、60分等等,各大学自主招生,每个学校给的政策不同。当然,学习奥数对高考数学也是有帮助的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中国的奥数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?
熊斌:中国的金牌数是世界第一,团体第一有18次,也是最多的。这十几年,团体总分始终是第一、二名。我们中小学基础教育做得好,人多能选出优秀人才,学校也重视。
不过,在数学研究领域中,尚未有中国人获得菲尔兹奖、奈望林纳奖等最知名的数学奖项。俄罗斯、匈牙利、以色列、英、法等国的科学家比较多。
欧美国家的奥数竞赛也很系统化的,很多都是大学教授在参与。尤其欧美跟我们不同,的确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在参与,所以也不会很冷。相对来说,功利性的东西少了点。这次美国代表队原来的队员,因为对一个夏令营更感兴趣,就放弃了参加奥赛。
一些国家是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。像以色列等国,都是用培养科技精英的模式,国家立法投入巨资,大学集中培养。以色列科技人口比是世界第一,我还是比较认同他们的奥数理念。
韩、日奥数名次也比较靠前,韩国原来第五第六,2012年第一,2013年第二。日本一般也在前十名,都是走国家投巨资、大学参与、培养精英、科技强国的道路。我们国家还没有将“培养科技精英”很明确地提出来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成都、北京曾经出过严厉的“禁奥令”,你怎么看这类措施?
熊斌:这个比较敏感,奥数过热,适合的、不适合的都在学。教育主管部门的本意还是减轻学生负担,取消挂钩。这个矛盾很难解决,好的学校要招优质生源,学生要进重点中学,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很难解决。怎么办?有人呼吁恢复小升初考试,其实一样,大家还是补课应对小升初考试,希望考入理想的中学。
小升初这些问题,既然有竞争,总归有压力。相对来说,通过考试入学,还是比较公平的。也有人说共建生、条子生的事,一些现象是没办法改变的,也很无奈。其实和高考一样,进入好的大学,就是要竞争就是要学习。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顺应这种环境,另一方面也要切合孩子实际,不要由于面子和其他因素,人为加重孩子负担。当然,这些都已不是奥数本身的功与过,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了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你心中的奥数是怎样的?
熊斌:不要太热,就是学生的课外活动。
更多资讯
适合学奥数的孩子不到10%
如何让奥数课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集体“噩梦”?
加拿大华裔学生成绩骄人 夺国际奥数竞赛第一名